-
-
“双减”背景下普通高中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策略探讨
2021年“双减”政策落地,高中生在家时间增多,对家庭教育要求更高。但家长因生活压力、沟通缺乏,对孩子关注不足、教育方法欠佳。为此,学校需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家长与孩子相互了解,针对学年特点、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等制定授课计划,对家长进行专业培训,改善普通高中家庭教育现状。
2025-01-26
-
从友谊矛盾到心灵重建:青春期心理辅导案例纪实
15岁初三男生张某,因与同桌王某产生矛盾陷入情绪困境。他认为王某对自己有所隐瞒,还将秘密告知他人,这让他愤怒难受,影响学习。经评估,张某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中的情绪问题。辅导分两阶段,先用倾听、共情和绘画疗法建立关系,让其宣泄情绪;再通过认知疗法,纠正他对朋友关系的不合理认知。
2025-01-24
-
-
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劳动教育探究丨教师之声
“劳动课程”以正式身份进入教育课程体系。在价值多元化,特别是网络高度发达和自媒体便捷的今天,高中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被弱化,有的学生好逸恶劳、不尊重劳动,总想着和网红一样随便就成功。高中劳动课程既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的共性目标,同时还应满足高中生未来职业的发展需求,提前贯通生涯发展的思维路径,也是
2024-12-24
-
不期而遇,“浪漫”满堂丨教师之声
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,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旅行中的探索者、学习者和创造者。让我们携手同行,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发现、不断尝试、不断超越,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。
2024-12-23
-
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浅谈
探讨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,本文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,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,促进知识整合与能力培养,助力学生全面发展。
2024-11-06
-
我们该如何定义优秀?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?
全面发展个体,涵盖学术、道德、心理等多维度的"优秀"标准,强调教育应培养终身学习、批判性思维、社交情感技能和伦理公民责任,助力学生成长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。
2024-11-06
-
借助 “国庆大阅兵”可以培养学生的哪些历史核心素养?
文章探讨了中国教育从“知识核心”向“核心素养”转变,强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,并以国庆大阅兵为例,阐述如何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、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,助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人才需求。
2024-11-06
-
-
-
-
跨学科听课该听些什么?
跨学科听课感悟:通过聆听物理课,深刻体会到了高效课堂的精髓,如教师的教学艺术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精心的备课。教师以生动方式突破重难点,实现课堂实效性与时效性,彰显了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,更是激发兴趣与潜能的艺术。
2024-11-06
-
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大单元学习
文章探讨历史大单元学习在教育中的重要性,以核心素养为目标,强调从知识转向素养,提倡大观念、大项目教学,促进学生主体性,落实立德树人任务。
2024-11-06
-
面对孩子学习上的“伪勤奋”,我们该如何来应对?
探讨中国传统的成功观念,指出并非所有勤奋都等同于成功,警惕“伪勤奋”带来的负面影响。强调正确学习态度、习惯和方法的重要性,家长和老师的行动支持是转变“伪勤奋”为真正好习惯的关键。
2024-11-06
-
学科教学如何贯彻“立德树人”?
文章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,提倡以“立德树人”为教育根本,通过各学科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爱国情感,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
2024-11-06
-
学习本质的回归:让学习方式的转换照亮整个能力和素养的天空
本文探讨了线上教学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,指出学生在缺乏基础知识与深度学习的情况下,面临学习效果不佳的困境。文章强调,当前教育应重视基础知识与学科素养的结合,推动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深度学习的转变,以适应中高考对能力与素养考查的要求。
2024-11-06
-
《八角楼上》的启蒙之光——教学实践与感悟 | 教师之声
《八角楼上》的教学实践与感悟,以该课文为载体,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意义。通过情境创设与情感引导,如利用多媒体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让学生直观体验历史,深入思考并产生情感共鸣。学生收获知识,感悟革命精神,激发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,也给教师带来教学启示,让红色文化在语文课堂绽放光彩。
2024-10-28
-
读《傅雷家书》有感 | 教师之声
培养心灵育新花,细致关怀结硕果。《傅雷家书》作为一部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,承载着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层次的交流与情感纽带的重要性。它不仅是一部家庭教育的典范,更是对当代社会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方式的反思与启示。通过傅雷对孩子的关怀和教育方法的成功之处,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亲情的价值,并从中汲取教益,增进与孩子
2024-09-29
-
静爱,无言细雨润心灵 | 教师之声
魏书生认为教育要育心。以班里问题男生为例,该生聪明但陋习多,父母离异,与母亲关系紧张。作者分析原因后从生活关心、笔谈交流、安排活动三方面打开其心结。一学年后男生转变很大。作者认为教育成功在于尊重学生,教师要用爱激发学生潜能,自己也会加强修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。
2024-09-23
加载更多